A4S

 找回密码
 进入圣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我爱实况

天界片会不会出现第9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8楼hunter22c2007-03-30 10:16发表的“”:

不是编的,具体简单解释为
第一感视觉
第二感听觉
第三感味觉
.......


第九感阿摩罗识?没有听过啊,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里不知道有没,但是佛学里就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恰恰相反吧,佛学里就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识(Vijnana)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第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以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以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别多沿用八识说,但稍有变化。《大乘义章》卷三所讲八识,其中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

    九识   性宗主张九识。即于八识之外,另立证有无为的真如识。梁真谛译《摄大乘论》,将第九识名为庵摩罗识,又名无垢识或清净识。但唐玄奘译《摄大乘论》仍用八识,以第九识为第八识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染分的有为有漏名阿赖耶识,取净分的无为无漏名庵摩罗识。

    十识   密宗依《释摩诃衍论》讲十识。其第九识名多一识,第十识名一一心识,又称一切一心识。

    十一识   梁真谛译世亲《摄论释》卷五,将识分为十一种:1、身识。眼、耳、鼻、舌、身五根;2、身者识。即染污识;3、受者识,谓意根;4、应受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5、正受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世识。生死相续不绝之识;7、数识。一乃至阿僧祗数之识;8、处识。器世界;9、言说识。依于见闻觉知的一切言说;10、自他差别识。谓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别;11、善恶两道差别识。指生死多种之差别。

一识 成实学派及经部只讲一识、谓一识依于六根而缘六境。密教亦有主张一识之说。

二识 《大乘起信论》说有二识:1、阿梨耶识,又名无没识;2、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梨耶识而生,能分别分声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识,合称分别事识。

五识 《大乘起信论》又根据识的作用立五识:1、业识。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之识;2、转识。即转业识而生能见作用之识;3、现识。随能见的作用而现所见的幻妄境界之识;4、知识。对自心所现之境而生种种邪分别之识;5、相续识。由邪分别而于爱境生乐觉,于不爱境生苦觉,苦乐之念边疆不断,并依之而起惑业,使一死相续之识。前三识相当于《成唯识论》中阿赖耶识的自体分、见分和相分;后二识属于意识的作用。

此外,尚有主张五识或六识的,其含义与八识之前五识、前六识略同。而显密两教皆主张有无量识,认为外境无量无边,如来智慧又甚深无量,故识亦是无量。(元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我們不懂的東西
不要鐵齒,不要只光說什麼一定有或一定沒有的
發帖前上網查查或看看書總是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一)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我国各宗派对阿赖耶识亦有多种说法,如∶(一)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二)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三)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大乘义章卷三末、华严孔目章卷一、唯识了义灯卷四本〕(参阅‘赖耶三相’6314、‘赖耶四分’63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惭愧,在下只读过少部分诸如大乘论本
实在班门弄斧了
回去恶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敢想。。。。。一切都有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进入圣域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4S ( 苏ICP备12080535 )

GMT+8, 2025-5-20 07:55 , Processed in 0.08961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