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轮回的沙尘 于 2016-2-3 23:26 编辑
快到春节了,很多人离开了北京,踏上了回家的路……可是,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家不在北京,却犹豫不决,不知道是不是该回去。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不会去呢,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呀?是没有钱吗?不是,他们中很多人收入还算不错,更不是买不起回去的车票,而是因为,怕回去面临老家人的压力才望而却步…… 他们怕回家,怕回家面对各路人等,大体分来,这些人分为如下几大类:“催催族”、“逼逼族”和“攀比族”。 “催催族”——这一类人以直系亲属为主,次之为各路亲戚,针对的对象是想要回家的男性。老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催催族”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可是,时代不同了,男、女择偶的标准,对于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晚结婚甚至单身也没有什么,这可是吓坏了父母和各路亲戚,过年,男孩子一回家,就要面对父母的追问,“找到对象了吗?”“要不要XX阿姨给你介绍呀?”“这么大也该找了,不然生孩子都不容易”……诸如此类的话语接踵而至,让人应接不暇,想说句话反驳的余地都没有,一张嘴怎么顶的过这么多张嘴,最夸张的,去年,一个在城市工作、事业有成的男孩子过年回家,因为岁数大了还么有另一半,愣是被父母和亲戚生拉硬拽着相了十几个对象,可以说,春节这几天根本没休息,连轴儿转,比上班还累,弄得他痛苦不堪,发誓过年再也不会去了……有的男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不惜重金,在大学校园和婚姻介绍所“租女朋友”带回去,面的父母唠叨个没完,换个耳根子清净,今年,有个小伙子就是这样,花了三千多元租了位“女朋友”带回去见家长,而这个时段,也成了各大婚介所、大学校园的女孩子们赚钱的“红包季”,夸张一点儿说,数钱都手软了(网络用语)。这类事情也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逼逼族”——和“催催族”类似,也是直系亲属和亲戚们,只不过对象是女孩子,与上面相同,同样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在他们看来,到了年龄就要找另一半,然后结婚、生子,这是女人的命运和轮回,认为“单身”和“晚婚”将来就再也找不到,日子也不会比找到的好过,可是,相比男性而言,有男朋友的女性也不见得好过,因为春节回家,有可能面对父母等直系亲属的一系列“把关”,从外貌到工作再到家庭条件,都要一一“三堂会审”,那阵势,堪比在《天下收藏》鉴定藏品真伪。男朋友稍微有点儿“瑕疵”,那轮番的“唐僧念经”就开始了,“孩子,这个人不合适,妈妈给你介绍一个好不好”、“他有车、有房吗,挣多少?”“他父母是干什么的?”铺天盖地的询问,应接不暇,弄得本来想回家休息休息,品味一下合家团聚的喜悦的女孩子和未婚女性们心烦意乱,要不躲进屋子不说话,要不就是要当场发飙…… 最后一类是“攀比族”。这个概念可就广了,从直系亲属到远房亲戚、左邻右舍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有可能是,而且越是往偏远农村,此类歪风邪气越盛行,“我家里在XXX有人”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朝里有人好做官嘛,过年了,孩子回家,街里街坊相互拜年,打问讯的时候,连带着就问开了,孩子在哪里工作、挣多少,有没有车有没有房,甚至女朋友(或者妻子)的情况都要一一打听个清楚,心里也就开始了攀比,比上不足的,自是羡慕别家的孩子有多好,因为羡慕嫉妒恨上了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不争气,脸色和说的话都变了、横着出来了,比下有余的,自是腰杆子硬得很,恨不能多让几个人知道,恨不能敲锣打鼓满大街嚷嚷,甭提多自豪了,因为鹤立鸡群呐! 因为以上三类“变态种族”的出现,使得不少人对回家望而却步,甚至发誓一辈子不再踏上家乡的土地。在此,真的要对以上三类人群说上几句: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孩子们辛苦了一年,背井离乡在外挣钱不易,好不容易回来了,那什么相亲、结婚、比谁挣多挣少等杂七杂八的,就不要说了,多问问孩子在外面有没有困难、嘘寒问暖,聊聊外地的见闻,分享一下孩子在外面的酸甜苦辣,这才是重要的,还有那些攀比的,无论挣得多或者少,带回了多少财富,不都是孩子孝敬长辈的一番心意,有什么可比的,又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幸福更重要的呢? 如果因为这些无聊的事情,让孩子成了“恐归族”,不再回家过年,这样的局面对于长辈,对于在外地的孩子们,都是难过的、可悲的…… 当上述三类人等消失了,“春劫”变成了“春节”,那中国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家庭,就有了幸福,社会也就真的是“和谐社会”了…… 期望这样的一天早些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