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世界上把中国称为“中央之国”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周边深受汉文化圈影响的国家。他们之所以把中国称为“中国”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叫“中国”,直接借用了汉字的发音和写法。但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虽有时自称中国,但并不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独特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其英文标准译名为Republic of China),并被汉文化圈内地邻国所逐步接受。这样说来,“中央之国”作为正式国名还是个相对的新名词,即便在汉文化圈国家,把中国称为“中国”也是近代以后的事。
以日本为例,日本本土上有一个叫“中国地方”,位于日本本州的西部,北面日本海,南临濑户内海。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时,日本以当时的首都京都为中心,根据距离远近将国土命名为“近国”、“中国”、“远国”3个地区。所以这个“中国”其实就是当时的“中部地区”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从古时起一直到18世纪之前,日本人都把中国称为Morokoshi(モコロシ),Kara(カラ)或者Tau(タウ),都是日本人对汉字“唐”字的读音。在18世纪之前,日本地图一般将中国国土标为“汉土”。1713年,日本集武士、政治家、学者几种身份于一身的新井白石,与被日本拘禁的罗马传教士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对谈,编纂了《采览异言》一书。在写到中国这一段时,新井把从Sidotti那里听来的Cina(Sidotti是意大利人,所以我推测他说到“中国”应该说的是意大利语Cina,而不是英语China)用假名拼写为チイナ,并辅以“支那”二字为汉字译音,那时还没有贬义。直到甲午战争中国人落败,作为胜利者日本人不再使用“唐”称呼中国,代之以“支那”,口气上已经带有了明显的贬义,所以引起中国人的愤懑。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大清国,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自此中国正式的国号简称“中国”。但是一些小心眼的日本人却认为“中国”二字带有世界中心的优越感,加之日本已经有“中国地方”,所以依然常常使用“支那”来恶搞中国,引发中国方面的极大不满。晚清秀才、教育家王拱璧在1919年出版的《东游挥汗录》就谴责日本不称我国为“中华民国”,而称之为“支那共和国”,是“不以国家视我”,“是我中华民国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认也”。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要求外交部从速通知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需写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