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9265
教皇
小宇宙 点
银星砂 克拉
第七感 %
积分16929
注册时间2006-9-16
最后登录1970-1-1
|
1. 太湖三白是什么?
白米虾、白鱼、白银鱼
2. 本论坛的第十万个注册用户是谁的马甲?
天道
3. 欧美以及日本不断窥探的中国水墨动画技术所制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
大闹天宫
常识人品题
1. 豆腐是怎么出现的?
原料:北豆腐4块,肥瘦猪肉150克,猪肉150克,豆瓣酱50克,青蒜100克,酱油50克,料酒25克,味精5克,淀粉25克,汤150克。
做法: 1、豆腐切成1寸半见方,1分半厚的片,青蒜剖开切段;
2、烧热锅,注入油,油热后吧豆腐煎成两面焦黄色取出,下入肉片炒熟,再加豆瓣酱炒酥,加入酱油、汤、料酒、豆腐,小火入味,再加味精、用水淀粉勾芡,放入青蒜即可。
参考菜谱二:材料:豆腐一块,黄瓜半根,胡萝卜一根, 虾仁12左右,葱半根,淀粉,水,生抽酱油, 豆油和香油等少许,糖,盐适量。
1、豆腐切成片,厚度自定。黄瓜,胡萝卜也切成相应的菱形薄片。葱切小段。
2、少许淀粉将豆腐包裹,放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出。用剩余的油将虾仁炸一下,也捞出。
3、再将国内放少许油,待油热后放入葱花,胡萝卜片,翻炒。
4、最后将豆腐放入,淋少许酱油,盐,糖,湿淀粉。放黄瓜和虾仁。继续翻炒,最后淋香油。即可出锅
2. “敲竹杠”的由来?
有4种
1.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有少数富豪吸食鸦片,因此贩卖鸦片获利颇丰。但是政府对处罚毒贩也刑法颇重。有一群贩卖鸦片的毒贩,他们为了逃过缉毒员的检查,将毒品放在绑在长裤内的一条竹筒内。从前有一个人,他干过贩卖鸦片的勾当,后来又当了缉毒员。后来他见了同行,便敲敲他们绑在腿上的竹杠。鸦片贩子明白他的意思,便赶忙掏钱给他行贿。 这就是敲竹杠的由来
2.“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这会儿,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3.“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
4.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3. 说出五个中国古代著名的”大胡子”?
宋朝李逵
三国关羽,张飞,庞统,曹操
民主同盟创始人,著名的大胡子民主人士张澜
加深题
1. 汉字的造字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2. 喜欢倪匡作品的人一定知道卫斯理这个人物,但是卫斯理这个人物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次, 倪匡去北庙,坐车经过大坑,有个卫斯理村,突发灵感,妙笔天成。
3. 竹笋炖肉是道美味,有位古人曾经写过一首关于竹笋炖肉的打油诗,请写出这首诗和作者名字。
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 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时它自美。”
附加题
说出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并简单解释.
望江民间故事系列——三孝祠与徐仲源
在望江县城小北门街紧靠原县供销职校南侧,有一所砖木结构的祠堂,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孝祠。
说起三孝祠还得从徐仲源说起,相传在唐代德宗年间,徐仲源曾任合肥令,其父徐升翁由宣城调任望江县令,便定居望江,故居就在县治(当时没有建县城)以北十里(就是如今的太慈镇柯家畈村),他是现在太慈镇六九甲徐氏鼻祖,也是从他开始旧县志才有了各届县令、县官姓名等项的记载。徐仲源以孝行著称,他对母亲至孝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德宗贞元年间,他母亲李氏左眼红肿,整日流泪不止,并且疼痛难忍,躺在床上日夜辗转不能入眠,广请名医用药物治疗都没有收效,慢慢的左眼就失明了,接着右眼又开始出现左眼的症状,红肿流泪疼痛,请来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母亲的呻吟声使他心急如焚,在一次请医生回来的路上,听见两位老人在一起谈心,说如果母亲生病,在药物不能医治的情况下,用儿子身上的肉炖汤喝也许能医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仲源抱着这一线希望,回到家中准备割肉炖给母亲吃,毕竟是要割自己身上的肉,他本来就是一介书生,自己摸摸身上很瘦,只有大腿上有些肉,想着如何才能割下来,当天晚上,他在家里找了一把刀子,在磨刀石上磨好,第二天清早,摆设好香案,便叫自己的夫人烧了一锅艾蒿水,用艾蒿水清洗了自己的身子,然后叫夫人出去,自己关上大门,在香案前拜了三拜,脱去外衣,用手拿起刀子,便毅然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肌肉,他本不想告诉夫人,但他割下自己的腿上的肌肉后,已是血流满地,浑身大汗淋漓颤抖不已,找了一块白布,将伤口包扎好后,已经连自己的手也抬不起来了,他强忍疼痛打开大门叫来夫人,她夫人看此情形,差点晕了过去,接着哭了起来,仲源劝了好久才安慰好夫人,叫夫人不要在母亲面前表露出来,夫人找来瓦罐,将血淋淋的肉放了进去,边哭边在厨房熬汤,熬到中午总算炖烂,然后强忍泪水,把母亲从床上扶起,用汤匙将汤慢慢给母亲喂下,说来也巧,母亲喝下汤后,第二天疼痛开始减轻,红肿也有所好转,眼泪也不流了,不久眼病就慢慢的好了,为此总算保住了母亲的右眼。
他母亲平昔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护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以后,便安葬在住宅南边,每逢打雷下雨时,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亲坟墓上,连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他的这种孝行也感动了上天,以后每逢雷雨天,闪电和雷声总是会绕过墓地上空,就再也没听见雷声了。当时的县令麴信陵得知此事,便上奏朝廷,德宗皇帝听了深为感动,便敕封他住宅所在地为昭贤里,所在乡为孝感乡,对徐仲源的孝德加以表彰。仲源死后,后人便将他安葬在他母亲墓傍,说来也怪,人们经常看到有野兽叼土为仲源坟墓培土,鸟儿衔了鲜花插在仲源坟墓上,县令和安庆府尹得知此事后,又向朝廷上奏,德宗皇帝为弘扬他的孝道,便下旨在仲源故居地筑起孝义墩,建起白华轩,并且在墓前立碑记,以兹纪念。
仲源死后,他的子孙到了第五代,因避战乱,迁往江西省鄱阳凰冈,时空变换,数百年后,到了宋末元初,徐天龙、徐腾龙兄弟二人因怀念先人,又从江西迁回望江定居。天龙的儿子翰林学士徐石宕,为追念祖先孝行美德,便在县治北隅建祠宇一所,恭奉先人徐仲源,同时又将古时望江流传的王祥和孟宗两位著名孝子一同立牌恭奉于祠内,并命名该祠为三孝祠。
望江县原无城池,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建县城,当时县城建有五门,北门正对徐仲源故居和墓地孝感山,所以命此门为孝感门,大南门对王祥卧冰池,故称跃鲤门。
三孝祠建成以后,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不少名人学士纷纷吟诗填词加以缅怀赞叹,明代学官龙澜、学者贡生龙味泉,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进士龙光、沈镐,以及县令胡远芬等十几位名家,先后作有凭吊诗词数十首,清康熙年间安庆府尹张楷和望江县令章节、清光绪年间县令何恩煌等分别立碑撰写孝墓碑记,因年代久远,所有碑碣都已荡然无存。
但老辈人中还传颂着县令师范所撰的对联:
“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孝岂寻常孝行。
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
和县令胡远芬所作的诗句:
“极目江天望,何如陟屺时。一行常作吏,三孝愧瞻祠。
北诣惊雷地,东临跃鲤池。箨龙今昔异,台筑系人思。”
相传三孝祠正堂修建时有前后两进,两侧各有厢房,正堂的后墙和外墙之间为套间,东北角有一厨房,后门外有一座小高丘,高丘之上有一小丛水竹,象征孟宗泣竹,当时并建有泣竹亭台。千百年来,因岁月的流失,亭台湮没。祠堂在明、清时期曾多次整修,并局部有所改造,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沦陷,日军曾在三孝祠设过警察局,解放后,县供销社在此设门市部,后因城区建设被拆毁。虽然三孝祠往日的景色都已湮灭,但仲源割股、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作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已在望江广为传颂,同时也成为久传不衰的千古佳话。
编者注:陟,音至;屺,音起。陟屺,是指出门在外地的人,登高瞻望思念父母。《诗经》陟岵篇:“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箨,音拓,是指竹笋的外壳。龙,即龙孙。指竹笋的别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