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S

 找回密码
 进入圣域
查看: 710|回复: 1

过度的“爱”导致智能性衰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偶然,看到一则寓言:
一只好心的老母鸡捡了一只鹰蛋,她把它带回来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后来小鸡和鹰都破壳而出,长得很好,鸡妈妈善良温柔,对小鹰视同己出。
有一天,一个猎人从此路过,他一眼看见有一只鹰和小鸡们在一起玩耍,走路的样子和觅食的神态已经快和小鸡差不多了。猎人大吃一惊,就对鸡妈妈说:这是一只鹰啊!
鸡妈妈说:不是,那是我的孩子。
猎人又对鹰说:你是一只鹰啊!
鹰说:不会吧?!
猎人很纳闷,就把鹰带到一个高坡上,然后举起鹰说:如果你能飞你就是一只鹰。
当他把鹰高高举过头顶然后把手松开:鹰扑棱扑棱翅膀落在地上,迈着鸡的步子走了。
猎人不甘心,第二次把鹰带到悬崖上,然后举起鹰用力向下抛去:鹰扑棱扑棱翅膀飞快地往下掉。就在他快要重重地摔在崖底的岩石上的时候,鹰拼命张开翅膀,奋力地舞动着,越飞越快,越飞越高。终于,她像一只苍鹰那样飞了起来。
猛然,醒悟一个问题: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一只搏击长空的鹰——父母过度溺爱使孩子负面成长,由雏鹰变成了鸡,以致父母的心血付之东流。
警惕啊:过度的“爱”,将导致孩子智能性衰退。
可是,放眼望去,家长们过度的“爱”比比皆是:
一.过度的“爱”类型之一——养尊处优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疼爱自己身上的肉,又有谁不望子成龙?爱是天然的,因此要爱其自然。但有甚者,饮食寒暖,读书嬉戏,一切都安排得妥妥贴贴,养成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依赖习惯,长大后连袜子也不会洗。这也说明,爱之弥深,害之益甚。因为父母是不能依赖一辈子的,将来要自立,那就“无奈烦恼滚滚来”了。怨谁呢?自己心知!
过度的“爱”,就成了溺爱,往往会使孩子养尊处优,娇惯任性,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舍得责备,小的恶习也就演变成违法犯罪。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养尊处优、自私任性,只求“人人为我”,不求“我为人人”;又因凡事皆劳父母之手,使他们缺乏毅力,没有责任心,经不起挫折。
资产近百亿元的世界著名大富翁洛克菲勒,家规中有一条是孩子不能向大人伸手要钱,要求子女“富而有志”,从小经受贫穷的锻炼,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儿子哈里,暑假就下到码头,赤膊当装卸工,靠自己挣钱来交付昂贵的学费。美国的孩子的消费,不会超过父母;想要多点零花钱,要自己打工。中国的一些孩子,买父母舍不得买的东西绝不眨眼,要父母的钱从不亏心,只知道喊“不够”。也怪不得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训。
养尊处优,使得现代的孩子一切事会由家里给做,他们为家里做的唯一的事是给大人增添一些乐趣;现代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们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涵义;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和获取,他们的性格中将缺少坚毅与创造力;现代的孩子缺少意外,缺少恐惧和冒险,他们将来回忆的将是失去色彩的童年。
可知道,父母提供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是一座“围城”啊,会给想冲出去的孩子造成不同的外伤和内伤的。
二.过度的“爱”类型之二——越俎代庖
教会孩子做还是替孩子去做?为什么多数中国父母选择后者?有的父母说,孩子小,让他笨手笨脚地穿衣、吃饭,浪费的时间真不如我给他做得好好的,省心还不出错。可是做父母如果图这样的省心,岂不是把孩子从小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也省略掉了么?将来孩子出现更多的困扰,他已经习惯依赖父母,而父母已经无力“出手”了,到那时怎么办?图省心的话,是不是就得上吊。
“后喻时代”的特征是:后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兴趣广泛;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强;主体性增强,表现在思维独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较强的求知欲,自信心强,敢于维护自己额定利益,具有创造性思维;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强,热心社会活动;环保意识强;做事认真,求实;积极的休闲态度。那么,作为“前喻时代”代表的父母是否应该可以大胆放心给孩子更多的独立呢?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而又愿意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等到孩子大了,你觉得他应该自己做什么的时候,他已经熟练了逃避。
三.过度的“爱”类型之三——呵护倍至
现在的家长大都对孩子呵护备至,但有的孩子却根本不珍惜长辈的爱。他们缺乏一种爱的体验,很难指望他们会回敬父母,而一个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去爱周围的人,爱自己的祖国?
呵护备至,甚至细致入微,使孩子对感情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也就失去了思维介入的本能,只能忘乎所以地陶然于思想缠缚的藤蔓之中。
有的父母让孩子睡在自己肚皮上,像一条船装载着孩子。他们的目的是孩子、他们的航向是孩子、他们的使命是孩子、他们的功能还是孩子,风雨再大,他们都不让孩子的身上湿一点……可是孩子呢?他们的目的是成长、他们的航向是未来,父母可以不让他们的身上淋湿,但是无法不让他们的眼里看见风雨。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当然会越来越感到小船的动荡。他们的身上可能没有水,但是他们的眼中不一定没有泪,他们的心中也可能装着另一个无常的海,惊涛骇浪,难以回避……
父母用身体载着儿女,呵护备至,在相对平稳的情形中,他们看不见儿女的颠簸,以为已经为儿女制造了平稳,而儿女扶着父母的手臂看生活,看到的仍是动荡和创伤。
在孩子的成长岁月里,父母过度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和适应不良,也破坏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做一个放手、放心、放下架子的父母,允许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处理他们自己的人际关系;允许孩子们出错,理解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真正的成长必须是自身付出代价才能获得。
爱孩子要讲究度,更要把爱的能力赋予他们。有了这一点做基础,孩子将来有多大的事业、多大的名利,就看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了。一个懂得自爱的人会努力、一个爱人的人好运又往往格外眷顾他。
让我们都做一个会“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搏击长空的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则寓言故事不错,后面道理总结得也不错,情况分析太长 眼睛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进入圣域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4S ( 苏ICP备12080535 )

GMT+8, 2025-5-16 00:43 , Processed in 0.07890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